安康道情二百多年前由关中引入安康,结合当地风土民情和当地音乐,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独特乐器伴奏,演唱方法、板式结构、旋律走向等有别于秦腔的戏曲艺术。
“元旦和春节很快就到了,最近有很多场戏已经被预约了。这几天正在联系班子里的老伙计们准备演出前的工作。”12月14日,柳花忠对记者说。柳花忠所说的“戏”就是安康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康道情。
老艺人数百珍贵戏本献国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康西路(恒口、五里月河川道一带)商人赖世魁,做生意往返西安多年,本人且爱好戏剧,随即将关中道情皮影带回安康,请文士整理戏本,同时设馆授徒。到民国时期,安康道情皮影班社发展到30多个,且班社组合已打破同姓同宗界限,随时随地组班行艺,这时艺人中新人辈出,受人尊崇的有郭光耀、郭天鹏、李荣远等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罗先余向记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着手对安康道情皮影等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重点放在老艺人们腹记戏上,其中冯成秀、徐远钊、李荣堂、王洪山、郭志全、杨森联、杨朝洪、管贤臣、尤自新、张子成等数十位老艺人口述数百本传统戏,全部送交陕西省文化部门。老艺人徐远钊、李荣堂等十四人还将家中珍藏的三百余本手抄道情戏本捐献给国家。艺人杨朝洪捐献有清同治年“文英堂”木刻版本《七贤图》计十二卷;艺人徐远钊、李荣堂等献出手抄本《粉妆楼》戏连续可演十八场,《金田村》戏连续可演十天,还有像《赤松游》《广寒图》《荆钗记》等一批极其珍贵的传统剧也都收入到省文化部门。
安康道情皮影表演吸引小朋友们观看 受访单位供图
安康道情以演皮影戏为主,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音色独特而动人。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别,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安康道情用牛皮刻制成影子进行表演,表演人员精、分工明,场地小,简便易行。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班社一般由六人组成,四人也可演出。参加演出人数具有灵活性,六至七人为最佳。在演出场地上,大小没有多少讲究,十多平方米即可。
曾经万人空巷火爆一时
“我自幼就爱好安康道情皮影戏,所以从小就开始学习。在我几岁的时候,就爱听父亲讲戏里的故事,自己看戏时也很容易看懂,自己又把戏给小伙伴们讲。为了看戏,方圆百里如果有演出,我就赶过去看,有时候晚上看完戏走回家已经第二天天亮了。”今年68岁的柳花忠,是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付家扁村人。他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对安康道情皮影戏痴迷,16岁时就正式学戏,自己从拉皮弦开始学起,并和村里的另外六位伙伴成立了戏班子。由于大家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只能在村子周围演出,不敢出远门演出。后经大家商议,拜了安康江北的一位师傅,将师傅接到村上,和伙伴们一起学习。每次师傅到村上,一教就是半个多月,吃住都在村上。之后,他们又拜了安康城里以及五里镇等多位师傅进行系统学习,并跟随师傅出远门演出。20多岁时,从一直打下手到正式登台表演,虽然第一次登台表演非常紧张,但还是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而这一次登台,他就再也没下来过,直到现在依然能一边扯着皮影,一边用圆润的腔调演唱着。
艺人柳花忠亲手雕刻的安康道情皮影
据柳花忠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群众文化娱乐项目很少,安康道情皮影戏很火爆,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都会请戏班子去演出,一个戏班子每年演出都在百余场以上,但后来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普及和发展,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他们每年演出的场次也在减少。安康道情皮影戏作为秦巴山区的一个传统剧种,现在还是省级非遗项目,为了能将安康道情皮影戏传承下去,现在除了部分人请他们演出外,政府对他们扶持力度也很大,经常会组织一些文化下乡活动,邀请他们在社区、基层表演,多的时候一个月也有十来场。
前半生学戏 后半生教戏
出生于1944年的唐章根,家住在汉滨区江北街道张岭村。出身于安康道情皮影世家,他为第四代传人。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道情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章根很小就跟着父亲耍皮影、雕刻制作皮影,还学会了拉皮弦、板胡和舞动皮影,唱道情也是一声好嗓音。
“我从小就没有读多少书,学戏学得比较早。20世纪50年代,我父亲唐金礼到西安参加了安康道情皮影文艺汇演,回到安康后他就让我学皮影。我学皮影表演的手艺是硬生生逼出来的,父亲在班社里是拉皮弦的,就把我带上跟着皮影班子从艺。道情里的耍板和曲调以及敲拉乐器的曲谱在相关书籍里都有,皮影打斗的技巧也有说明,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敲拉曲调,板路也十分复杂,学起来很不容易。刚开始学拉皮弦时,看不懂谱子,就看着父亲和班社里的师傅们怎么拉,慢慢地就学会了看谱子,越拉越熟练。”据唐章根回忆,15岁时他就跟着戏班开始表演皮影了。那时候演出比较多,群众很喜欢听当地的道情,一班社的五六个人就担着戏箱进了山,经常是在这个村刚演完,下一个村的人就过来把皮影箱和设备接过去演下一场,演结束之后也给一定的报酬,班社里的人也指望着演戏养家糊口。
唐章根和女儿展示创作的道情皮影造型
独特的家庭氛围和从艺经历,让唐章根成长为一名集皮影制作、器乐伴奏到表演主唱于一身的综合性道情皮影研习者。记者在他家里见到了他雕刻的皮影,这些皮影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做出的皮影人物栩栩如生。据他说,从艺以来他最爱的还是刻皮影,虽然雕刻皮影并不赚钱,但他还是一直在刻,现在也是安康刻皮影时间最长久的一家。皮影箱子是道情皮影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一个完整的皮影箱子内包含了400多个皮影头茬和80多个各类影身,还有桌、椅、殿、帐、花草、山石、古洞、飞禽、走兽、兵器、云朵等道具。
“安康道情皮影是融合了文学、音乐、手工艺、民俗的综合艺术。单就皮影的制作来讲,就需要熟练掌握民间绘画、剪纸、雕刻、彩绘、油漆、扎制等技术。雕刻一张皮影,从选皮制皮、描稿走刀到染色组装,要经过二十多道制作工序。”唐章根从一个老木箱子里拿出一张皮影对记者说,各类道情剧目所用到的人物、动物、布景,形形******、林林总总都印在他脑子里。特别是在演样板戏的时候,他就刻了十种传统的皮影。前几年,他还雕刻了三套,自己留了一套,其余两套全部捐赠了。
“我们家到我和哥哥唐国军这一代人已是第五代传人了。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玩安康道情皮影戏,经常在家里吹拉弹唱和雕刻皮影。由于耳濡目染,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在雕刻皮影时让我就经常给他打下手。上初中后,我就喜欢画画,高中时就偏爱艺术类课程,考上大学也是在艺术系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唐章根的小女儿唐国芳现在是汉滨高中的一名美术老师,她向记者介绍,2017年,学校举办了艺术节,将皮影纳入到艺术节项目进行展示,随后在学校的非遗社团专门设立了皮影展室供学生们了解。同时,还把父亲等老艺人接到学校,开展安康道情皮影戏知识讲座和表演。最近两年,由于老艺人们年纪较大,就由她来给同学们讲解了。
为传承推广“道情戏”搭台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由汉滨区文化馆成立的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小组,已将“道情戏”的传承保护作为重点方向,每年对“道情戏”项目的活动、实物、授徒、演出进行全方位跟踪、宣传、展示和资料收集。同时,成立专项研究小组通过挖掘、整理、撰写,现已出版了《安康道情》《安康道情(皮影)图谱》非遗丛书2卷,向社会免费发放。
“我们汉滨区文化馆多次组织相关传承人培训,提高了传承人的传承及保护意识,还定期组织省级传承人以座谈的方式对该项目进行普及,近年来受众群体多为学生爱好者,对传承起到极大作用。每年的汉滨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也将‘道情戏’演出、授徒、颁奖作为重点内容。同时,制作‘安康道情’宣传片在线上进行宣传、展示。”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委委员、汉滨区文化馆馆长、汉滨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郑杰说,“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展普查工作,确认‘道情戏’班社的生存现状,汉滨区非遗中心建立专人管理的‘道情戏’资源库和资料档案室,成立‘道情戏’保护小组,深入细致的整理,研究其剧目、唱词、板式、乐队以及演出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等全部状况,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安康道情皮影表演走进校园 受访单位供图
郑杰表示,汉滨区将以文化馆为基地,以“道情戏”为主要内容,定期邀请民间老艺人、艺术院校的专家,进行座谈、授课、培训,从各方面提高新一代传承人的艺术水平。每年不定期的送道情进社区、进厂矿、进院落、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行表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并在城区及镇办中小学开展民间艺术普及教学,挖掘、培养本土人才,培育新一代道情艺术传承人,并建立地方与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对传承人进行资助扶持和鼓励,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和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同时,继续将安康道情纳入区委、区政府每年举行的民间艺术节进行展演、评奖,并结合一系列大小地方民俗旅游节日,给“道情戏”进行系列专场展演的机会和空间。适时组织班(社、团、队)到相邻的省市做专题推介演出,大范围的对其进行宣传,提高安康道情的知名度。
记者手记
老艺人为传承宁愿给学徒发“工资”
过去很长时间,在安康,在人们相对贫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安康道情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群众在有婚、丧、喜、庆等重大事情时,总是要请道情皮影班社演出。安康道情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已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柳花忠唱了一辈子皮影戏,宛如船夫拉着船走到了河中央,他只能坚持继续唱下去。让他担忧的是后继无人,马上70岁的他因为年龄问题嗓子也快不行了,有时唱一些戏已经很吃力了。虽然他已经带了十个徒弟,这些徒弟也很好学,但上场时只能唱一些短的折子戏,完整的本戏还得他上场来唱。柳花忠表示,为了能将安康道情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不但不收学费,还要给学徒发“工资”。
谈到今后安康道情的传承问题时,唐国芳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安康道情皮影戏进校园的展示,发现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只要学生们喜欢,她就愿意给他们教。唐国芳满怀信心地说,今后她将继续宣传安康道情,让学生们从了解到喜欢、从喜欢到上手,最终都能自己雕刻、演唱。同时,她还打算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皮影的造型、颜色等方面进行创新,把安康道情皮影一直传承下去,为社会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