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的灵魂,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医院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从强化医院文化核心价值观、推动医院文化传承与创新、落实制度建设、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文化与党建深度融合等诸多方面对医院文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
作为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阵地,医院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载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注入精神动力。作为三级公立医院,近年来,人民医院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新路径、活动运行新模式,通过开展三大特色文化活动,逐步培育文化品牌,凝聚发展合力。
“政治生日”活动厚植红色基因。院党委结合医院实际,将党员“政治生日”作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切入点,在党员入党的当月,通过“七个一”活动(发送一条祝福信息、开展一次谈心谈话、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开展一次集中学习、讲好一个入党故事、赠送一本党建书籍、开展一次帮联活动),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目前,“政治生日”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其间,联合安康广播电视台、安康日报社、新华书店、乡村振兴帮扶村以及县(市、区)医疗机构党支部累计开展活动70余场,内容涉及党史学习、廉政教育、党业融合、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成为凝聚党员队伍向心力的“红色引擎”。
“书香人医”读书分享会涵养人文精神。为厚植护理人文沃土、凝聚女性干事创业力量,医院总护理部自2020年4月启动“玫瑰书香”系列活动,由各临床护理单元以每月一主题一沙龙的创新形式,利用职工书屋精心搭建起职工思想碰撞与交流的读书分享平台。通过活动积极鼓励每一位医务人员深入研读经典著作,用心书写个人读书感悟,不仅通过读书提升了人文素养,打造出“书香人医”的浓郁文化氛围,更是将初心使命践行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同时,积极探索新路径,与慈善、红十字、乡村振兴、侨联、老年事业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拓展,与院妇联、院工会阅读兴趣小组共同承办读书分享会,参与面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55场不同主题的读书分享会,累计推荐了50余部蕴含深厚医学人文情怀的书籍,征集到100余篇充满真挚情感与深刻思考的读书心得。在疫情防控期间职工的《一封家书》编印成书,后被安康市档案馆作为疫情印证资料收录5册。
“德润医心”道德讲堂弘扬中华文化。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指标要求,自2021年开始,医院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道德讲堂。活动由党群部主办、各行政职能科室依次承办,行政职能科室全体人员和各党支部代表参加,内容以实施5项固定活动(发一条短信、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做一番点评)加一项自选活动的形式,通过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在传承与践行中,让职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医疗事业发展的动力,为守护人民健康筑牢坚实根基。近几年,开展活动20余场次,有效激发了行政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爱党爱国爱单位爱家的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适逢“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面对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新要求,医院文化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形式创新向内涵提升的转变。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文化价值内核。深入挖掘医院历史中的红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与医院院训、服务理念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党建文化长廊”、开设“微党课”等途径,利用好现有院史馆、职工书屋等学习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科室、进病房,确保文化建设始终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双向滋养机制。文化建设既要关注职工成长需求,也要回应患者人文期待。对内,要定期收集职工关心关注的、焦点,完善职工职业发展规划和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职业幸福感;对外,推行“暖心医疗”服务,通过设立病友文化角、开展健康科普艺术创作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医学温度。
创新载体形式,激活文化传播效能。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云上文化平台”,通过短视频、AI技术再现医院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同时,探索将文化建设与学科特色相结合,如中医、康复等科室可开发“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体验”“健康体重管理中医体验”、肿瘤医院可创作“生命教育主题短剧”等,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文化落地生根。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为医院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鼓励职工参与文化项目策划;将党支部和科室参与文化活动纳入行风测评、集体评优之中;定期开展文化影响力评估,通过患者知晓率、职工满意度和参与度、社会美誉度等指标动态优化建设路径。